经典案例

申元集锦-送货单上个人签字,属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?

案由:买卖合同纠纷

原告:王某

被告:李某


诉讼请求:

请求判令李某向王某支付剩余货款。


原告事实与理由:

2018年,李某与两个朋友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装修公司,李某负责公司的设计及采购事宜。2019年,装修公司分别与不同小区的4位业主签订了室内装修合同。李moi从王某处购买地板用于上述业主家的装修。王某按照约定送货至李某指定的四处地点,在工地现场均看到“装修公司”的标语,李某收到货物后在送货单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,并且由王某注明“用于装修公司”的字样。

2022年,装修公司破产,王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,要求其个人给付剩余款项。


法院查明事实: 

经法院追加装修公司的破产管理人作为第三人出庭,第三人经查阅公司资料,发现上述购买的地板确系用于公司的装修业务,认可李某的采购系职务行为。基于法庭释明及第三人陈述,王某仍坚持要求李某个人给付货款。

本案中,李某虽未在送货单上加盖公司的印章,但其作为装修公司的采购人员,采购地板系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,其购买地板的行为得到公司的认可,地板亦用于公司的装修工地,因此应当认定为职务行为,案涉款项应当系公司债务。现装修公司虽已破产,但原告仍可以向其管理人申报破产债权。综上,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个人给付款项的诉讼请求。

   

法院观点:

在日常交易过程中,为了确定由谁买单、问谁要钱的问题,常常需要判断签字属于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。职务行为通常是指工作人员行使职务的行为,是履行职责的活动。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,除了根据签字及盖章外,一般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:1.行为人与法人之间是否存在雇佣关系;2.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;3.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以法人的名义实施;4.行为人的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。5.是否得到公司的授权或认可。

从工作人员的性质来看,一般可以将职务行为划分为两种:一是法定代表人的职务代表行为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六十一条规定:“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,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,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。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,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。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,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。”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由法定或章程规定,一般无需单独授权,享有较大自由度,因此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在外部展现出高度信赖性,区分法定代表人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,主要看法定代表人以谁的名义实施行为以及实施行为后的利益归属。

二是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代理行为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七十条规定:“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的人员,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,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,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。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执行其工作任务的人员职权范围的限制,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。”由此可见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将职务行为明确定性为代理的一种,而且只要求职务代理行为在职权范围内,不需要单位明确的授权,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人在交易过程中进行“外观判断”时基于工作人员的职务身份所需要付出的“注意力度”减轻许多。

 

申元律师总结:

买卖合同关系中,若涉及送货签收的问题。买卖双方应提前约定送货地点、时间及签收人员。卖方送货到现场后应当询问清楚签收人员是否为约定人员,若是其他人员要明确其是否具有买方的授权,并留存相关证据,以减少货款回收的风险。而买方员工为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,要表明其对送货单签收是公司职务行为,具有公司书面的授权文件或相应的职务身份,以免自己个人卷入讼争。


文章来源:上海市申元律师事务所

如果你有任何法律相关问题咨询

请留下你的信息

我们尽快给您回复

在线提交留言

提交
咨询
热线
021-67862256
虹桥办公地点: 上海市闵行区申虹路663号鱼跃大楼3F
松江办公地点: 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3989号3楼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-华纳万宝路公司客服办理开户电话19989979996(华纳业务办理)  沪ICP备2022028627号